乾州“三门开”
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,她屹立在万溶江畔,雄伟壮观,不仅极具观赏价值,还因城开三门,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。
纵观中国的月城,均为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。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楼,开三道城门,中间一座主楼,两边各一耳楼,布局成“品”字形,主楼与耳楼的高矮错落、间距搭配可说尽善尽美,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“三门开”。
“三门开”独具匠心的设计,是居民生活、商贸交通、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’合的建筑典范,加上她布局十分得当,造型十分壮观.用材十分讲究,工艺十分精湛,建筑十分坚固.不愧为我国古城建筑中的艺术瑰宝。 乾州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, “梳齿长边”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,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河街,河街临万溶江一面是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,河街内侧是城墙。“三门开”位于南城墙的中部。
在远古的年代,迁至乾州生息的先人,最早安家在万溶江岸边,若干年后,形成了一条河街。明清以来,河街渐渐发展成乾州最早、最繁华的街市,沿街店铺林立、作坊丛生,南杂百货、纺织缝纫、漆蜡印染、皮革加工、建房修缮、锻铁制银、木器家具、纸扎刻匾、文化用品、粮浊蔬菜、餐饮小吃、客栈轿行、巫师卜卦、劳力市场……总之人们一生所需的东西应有尽有。
绵长的河街有十八条石级码头通向万溶江,傍河边青岩壁修建的逶迤的石级码头大多为乾州居民下河担水、洗涤所建,有两处码头设渡船,拉练摆渡,沟通两岸,还有几处宽阔的石级码头是为商船靠岸,启运货物修的。千百年来乾州人靠万溶江水路,从这些码头把湘西的桐油、土碱、五蓓子、药材、青蔗、牛皮及各种土产山货用小篷船运往外地;又从外地把布匹、棉纱、粮食、盐巴、煤油、染料、五金、纸张及日用杂货运到乾州。
水运乾州是起点,上游因河道狭窄陡峻不通船.山区的土产山货主要靠人力,男挑女背,跋山涉水带到乾州。 不论下游的货物经水路抵达乾州码头,还是上游货物从陆路运到乾州,乾州的河街既可消化这些货物又是这些货物人城的必经之道,而入城又需经南门,所以南门是入城的咽喉要道。由此可见,几百年来河街、南门与乾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意义特殊。
沿河而息形成的乾州集镇是狭长的,从河街垂直延伸入集镇,最深处不到三百米,乾州厅府设在集镇中心,门对万溶江,距万溶江不到百米,南城门的修建,考虑厅府的安危是极为重要的。
在远古的冷兵器时代,修建城池主要是军事需要,以城墙和护城河构筑军事屏障,御敌入侵。乾州古城的南门需建在万溶江岸边,万溶江沿岸均为陡峻的青石岩壁。南门的修建在符合军事需要外,还应方便居民下河取水、洗涤.保持河街的繁荣,人货入城畅通。
试想。如果南门只开一道城门,一旦战事暴发.敌军攻破南门,几分钟内即可直逼厅府。南门若修成月城,增加一道墙垣也就是加了一道军事屏障,城内、厅府将更安全些。
月城怎么修?若按传统修法:两楼两门。那么外楼门前必须留场地有道路,这样月城太逼进厅府:再则修建月城将截断河街,有碍交通,有碍繁荣,人们进城出城亦不方便,直接影响全城人的生活。面对现实和需求,真让人犯难! 我不得不敬佩先人的智慧,是他们别出心裁的构思、巧夺天工的设计满足了各方需求,开创了至今为止仍属世上唯一的聚多功能为一体的“三门月城”。
“三门开”她的外墙像一面傍水而生高耸的石壁,“壁”下无路,紧临河水,万溶江是极好的护城天然军事屏障,敌人不可兵临城下,只能望而生畏。月城的主城楼高约16米,两边的耳城楼高约10米,城墙体全部用钻凿方正的青条石,大的需16人抬,最小的也要4人抬方能上墙,墙体用糯米粉浆拌石灰粘合砌筑,接缝灰浆如线,极为密实。墙体内部的填充材料也一律是青条石,大小均匀、搭配紧密。主城楼为砖木结构,
二层,脊顶彩色葫芦瓷瓶、飞檐翘角、悬挂铜铃,对内一面装有轩窗,其余三面为特制的巨砖砌筑,开有两列嘹望眼,呈卧升形,内宽超50公分,外为一长缝隙,两层均可屯兵,第一层的两侧各开一个小门,便于城上巡察出入。两边的耳城均为一层,装修与主楼一样,内可屯兵。月城内的两耳城之间傍外墙是一排营房,为屯军所用。三座城楼各有两扇城门,用坚硬杂木做成,足有20公分厚,门两面包铁皮,并用无数巨大
的圆尾铁钉铆固,以防枪弹、刀劈、火攻,城门一扇重约千斤,开关时要两三个壮年兵丁一齐合力方能启动。月城的三座城楼连成一体,既有楼道相通,又有楼门相隔,这样的布局设防易守难攻,坚如磐石。两座耳城,坚实的城门一关闭,即可截断河街,把来犯之敌拒之城外。视情开耳城门出击,亦利在我方。平日城门敞开,无碍居民下河取水、洗涤,整个河街仍为一线,畅通无阻.保住了河街商贸繁荣,人货进城都十
分方便。
“三门开”建成后,原设想的多种功能全部实现,几百年来使乾州人经贸兴旺、出入顺畅、安居乐业,她立下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!
“三门开”是嵌镶在乾州古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,是乾州古建筑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。 |